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清华大学张小平主任:数字化是赋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教育网

|

2024-06-28 11:03:13

 “新质生产力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一种表述,其本质是一个由创新驱动生产力而产生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它始于理论探索,经由实践验证,再回归理论深化,继而引发新一轮的实践革新。”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小平在采访中对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解读。

他认为,高校既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发地,又承担高水平人才培养任务,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而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高校的一线教师和各业务职能部门是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其中,信息化部门将在平台支撑、数据服务、运行保障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您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对于高校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张小平:新质生产力,作为时下热议的概念,阐释着一场从科技革新到产业转型的深刻变革,它既包含催生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包含重塑着传统的生产模式,还包含具备新型技能的生产者。这场变革将体现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一方面,从生产力视角,我们见证了很多新型科技工具的诞生,创新驱动生产效率的飞跃;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视角,社会将涌现出许多新的业态,传统业态也将迸发出新的动能。

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始于理论探索,经由实践验证,再回归理论深化,继而引发新一轮的实践革新。

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全社会,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敏锐洞察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变革潜在的推动力量,勇于拥抱变化,敢于先行先试,积极主动地在理解、思考与实践中寻找机遇,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一词在以前虽然未曾明确标示,但其背后的生产发展规律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互联网的商业化历程就是个鲜活案例:Netscape公司凭借创新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在不到2年时间上市且首日市值即达23亿美元,而传统工业巨擘通用公司是历经43年才积累到27亿美元的市值。这一对比,深刻揭示了新业态的蓬勃活力。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启示,主动拥抱创新、思考创新、践行创新。

“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高校是创新主体,是驱动和应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高校凭借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对整个社会都发挥着“排头兵式”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影响产业、改变业态,进而带动社会整体发展。高校需明确自身战略定位,主动担当起这一使命。

新质生产力突出“新”,所谓“新”就是要创造出新的赛道。数字化转型正是高校通过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重大。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那么,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得到广泛传播?如何让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过程,对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如何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优化甚至变革教育培养模式?……这些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

在这过程中,教育部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多资源支持。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致力于平台建设,以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例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搭建教育网络安全服务平台,为高校提供安全服务与资源,有效弥补了各高校在安全防护能力上的短板。这类平台性资源的构建,凸显了教育部在技术层面所给予的强力支持,在服务全国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与支撑作用。

下一步,如何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化工程来体现教育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有效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教育网络》:信息化部门对于高校落实新质生产力而言,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张小平:信息化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桥梁和推动的角色,是让新质生产力在高校具象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信息化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的数字化转型起到一个支撑、服务、保障、推动作用。

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多元且关键,其职能集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管理、平台运维保障和信息资产管理等于一身。信息化部门既要构筑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防线,保护校园网络空间免受外部威胁;又要确保信息系统稳定运行,让信息化保障学校高效有序;同时,还需支持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升级,担当起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这一系列职责要求信息化部门具备高度综合的数字化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渗透至全校各个角落,赋能每一个二级单位和业务部门。

信息化部门的许多工作是支撑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隐蔽工程”,譬如开发数字中台、实施统一认证、管理电子身份,以及搭建诸如校园卡等的基础平台,这些虽不显山露水,却都是支撑学校数字化运行的基石和平台,至关重要。

此外,信息化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数字化工作队伍,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数字化转型能力、项目实施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成为推动学校数字化进程的中坚力量。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全校范围内的数字化整合与升级,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队伍保障。

信息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求信息化部门不仅要精通技术,更要前瞻布局,理念领先。这意味着信息化部门需率先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成为全校数字化进程的先锋和引领者,这样才能为其他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催化激活业务部门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换言之,高校信息化部门是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效能的关键纽带。信息化部门应该具备超前意识,主动推广与应用先进技术,为业务流程优化、服务创新及管理智能化提供可能,从而让新质生产力从概念走向落地,促进教育生态的整体进步与升级。

《中国教育网络》:您觉得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三年,会对学校和信息化部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小平: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可以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这一战略机遇,视之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举措。数字化不仅能够加速高校的现代化进程,还能极大提升教育质量、科研效率与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仍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新质生产力。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思维深度融入高校发展的血脉,已成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对促进高校变革起着关键作用。高校需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来助力学校的数字化转型,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及校园治理这些核心职能都能在数字化的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此外,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提升改造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各业务软件系统、创新性地构建学校的数字化运行管理服务体系,还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全校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从管理层到教学科研人员,再到行政与服务团队,每个人都应成为数字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新一代数字环境建设、数字化发展模式完善,劳动者新型技能提升,形成具象化的新型生产力模态,为高校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未来三年,新质生产力将具象化地体现在高校数字化转型。这个进程中,信息化部门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转型“军师”,规划学校数字化建设运行蓝图,也是安全“卫士”,确保数字化进程平稳推进。

以数据治理思维赋能高校数字化转型

《中国教育网络》:说到数字化转型就不可避免谈到数据,数据治理是否依旧是一个需要重点去解决的难题?

张小平:数据治理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信息化部门是学校数据治理的主责部门。数据治理工作在高校环境中强调信息化部门与各业务单位的紧密合作,尤其在制定数据共享标准方面,这是一个长期探讨的议题。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对个人敏感信息在法律层面的保护。在高校里,学生学习记录、成绩及选课信息等均属个人敏感信息,直接关乎学生隐私权益,共享时面临的法律风险显著。这类问题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数据流动的活力。

数据共享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清华大学通过两年前部署的学校数据平台,完成了数据的集中整合,实现了由学校统一平台支持数据共享,解决了技术层面数据共享的瓶颈。

在解决了技术平台缺失的难题后,学校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那么,数据究竟应该怎么共享使用?

传统的“脱敏处理”策略适用于满足宏观分析与统计需求,但在针对个人提供精准的定制化服务时,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利用,仍会遇到诸多应用场景限制。

“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是最为理想的解决方式,但学术界和产业界仍在研究探索相对成熟的方案。

采取“事先知情同意”的策略是当前实现个人数据共享应用的重要手段。这种做法遵守了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学校后续的数据分析与服务个性化提供了合法合规基础,是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有效途径。

但也需要注意,如果师生不同意数据采集,那就无法享受到相关个性化定制服务,那么学校是否就要为其提供替代性的基础服务,学校管理成本是否能够支撑这一套并行的基础服务体系,这一系列问题暂时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学校信息、法务和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校情实际,展开综合性的研究。

此外,“万丈高楼平地起”,数据质量和数据完备性,是永远绕不开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化部门仍要长久扎实地做好“打地基”的工作,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种新技术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国教育网络》: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

张小平:数字化的思维能够为各类业务运行带来新的气象。各业务的数字化改造需要相应业务部门具有改革的气魄。要克服传统工作模式的惯性并不容易,但回望历史,“发展”经常与“自我革命”相伴而行。

以计算机行业举例,IBM公司可谓计算机行业的“活化石”。它在发展初期经历了三次改革,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在革自己的“命”。起初IBM从制表机转型,尝试生产电子管计算机,而就在刚刚成功后又立刻转战生产晶体管计算机,在经历过这场大的转型后,IBM又立刻转型到集成电路计算机。正因不故步自封、紧紧跟随新技术步伐的革命精神,IBM才有了“蓝色巨人”这一时代称谓。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自我革命的魄力去推动。对于高校运行管理来讲,最可预见的就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可以使高校的运行管理模式演化为一个新的运行形态。

师生要办理的每一件具体事项,都可以由若干个业务线上的某些岗位的具体职能模块串联起来。当把一个流程,从业务,到岗位,再到岗位的某一具体职能,都梳理清楚后,就为学校运行管理数字化打下了基础,当然也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一把手”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规划和整体布局部署,也需要各业务条线能够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主动谋求改变。

《中国教育网络》:师生数字意识的提升,要求我们能够在数字化素养整体提升方面提供服务,对此,清华大学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小平:对于生产力而言,劳动者是要素之一。具有良好数字化素养的人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要素。

仍以IBM的三次革命为例,面对转型,如何把现有的功勋员工培训转型成为掌握新技术的骨干,是经典难题。学校要做数字化转型,同样会面对各类业务线上化改造、信息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等诸多新任务。

清华大学信息化部门今年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为整体提升师生、业务部门的数字化素养提供服务。具体来说,一是制作培训视频,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全校师生推广,例如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网络安全科普短视频,以最低成本最有成效的方式筑牢人民防线;二是推进具体工作,带动队伍数字化能力提升,例如开展信息资产盘点备案工作,让二级单位的队伍了解什么是信息资产,掌握这类新型资产的管理方法和具体技能;三是建立运行机制,以信息资产管理为抓手,带动信息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逐步完善“规划、建设、备案、运行、安全防护”等运行机制。

总之,希望通过信息化部门的努力,让全校上下对数字化转型有更加准确的认识,逐步认识到信息资产的重要性,并逐步培养锻炼出一支具备数字化运行管理技能的骨干队伍。

《中国教育网络》:除人工智能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新技术值得关注?

张小平:十几年来,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热词有很多,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AR/VR、元宇宙、大模型等等,这些新名词起起伏伏,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我认为所有这些新技术的生命力,都和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从推动落实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尊重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应用,来检验新技术能否真正为一线生产、社会发展提供实质的推动作用。这是判断新技术能否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很重要的标准。

目前,人工智能展现出对各行各业强大的赋能作用,是新型生产力的典型案例。

一点预测,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逐步深化,在更多基于AI技术的新场景出现,师生学习、科研、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合法合规使用,将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要保持对传统教育模式所存问题的敏锐思考,努力让新技术破解多年悬而难解的问题,让各类新技术最终转化为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5月刊

撰文:陈荣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