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名师讲堂|余党绪: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节选)

语文报社

|

2023-03-29 08:47:05

 

余党绪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领航计划”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倡导和探索“思辨读写”及“公共说理”,尤致力于整本书阅读、议论文写作的教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人文探究》(2003年)、《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2012年)、《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2017年)、《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2019年)、《思辨的力量——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2021年),编著有“中学生思辨读本”系列(2014年),主编有“世界名著思辨性阅读丛书”(2019年)以及多部教学案例。迄今有24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理论上是可靠的,实践上也是可行的。只有界定思维的要素与内在结构,理解思维运行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才能准确理解对思维的反思,即批判性思维,并由此切入思维的改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任务、情境、专题、群文、项目等新的学习方式均可得到合理解释,而且也可借批判性思维的介入,减少探索中的盲目与实践中的混沌。

关键词:思维三要素;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学习方式;阅读教学

每一次课改,几乎都伴随着一波新词语、新概念、新理论的“井喷”,语文学科更是如此。犹记得以“三维目标”为核心的那一次课改,适逢世纪之交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人文、生命、性灵、想象力一类的词语集中“喷涌”了一次。不能不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以确立,与彼时的那场讨论密切相关。本次课改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这次集中出现的概念与理论,多与“学习”相关,如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深度学习、专题、项目、整本书阅读,或指向学习内容的重组,或指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或兼而有之。这也从特定角度说明,本次课改的重点正在于构建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学习,是这次课改的焦点。

新词语的井喷,或许是课改不可或缺的伴生物;积极地看,也是课改之必须。有些新的理念与思路,非借助新的词语与概念不能传达。不过,也要看到,如此多的新概念裹挟着“双新”的威势,猝然间席卷而来,难免让人眼花缭乱,脚步踉跄,甚至心神疲惫。从一线实践看,亟待从学理上梳理新旧概念的内在关联,理清学习变革的内在逻辑,为新的学习方式落地生根寻找便捷的路径与资源,以减少新概念带来的震荡与混乱。基于这个动机,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思维教育的角度,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谈谈如何实现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能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基点呢?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确立了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的本质性关联,这个讨论才能成立,才有价值。限于篇幅,本文援引几位学者的研究来确立“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说,“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一直致力于国际教育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其中“21世纪技能”与“未来核心素养”的内涵相差无几。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向东教授在谈到批判性思维时,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的思维技能,而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罗伯特·格雷译语)。他指出,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思维才是“教育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其实,杨教授所强调的,正是1970年以来批判性思维在不断推进中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批判性思维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也不是单纯的思维技能,它涉及知识与逻辑,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直致力于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董毓教授反复强调,批判性思维既是实证探究的方法与技能,也包括求真、公正、反思、开放等精神品质,是思维技能与人格品质的综合体。笔者曾撰文讨论批判性思维作为“理智美德”的育人价值,着眼点也在于培养多元、理性与温和的现代公民人格。

在国际教育中,批判性思维通行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聚焦于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反省的和合理的思维。”所谓“信什么”与“做什么”,换一种说法,即是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而培养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心素养,归根到底,是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人生境遇所必需的价值信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正如三位学者所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就抓住了核心素养的核心或基础。那么,以此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理论上是站得住的。

批判性思维是舶来品,但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与古圣先哲的著述中。孔子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倡“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都切中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实质。鲁迅更以他冷峻与理性的思想锋芒、宽广的文化视界与深邃的文化洞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思想空间,提升了民族文化的思维品质。这些都是探索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也一直存在。笔者研究过陈钟樑等前辈名师的课例,其中有大量精彩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案例。近几年,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热词,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明确地、也更合乎规律地开展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探索。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来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学,进而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具备了现实的、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主持人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应予以充分重视。林崇德教授多年来一直强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他尤其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在语文教育与思维的关系上,林崇德教授毫不含糊地指出:“今天能否把语文改革、语文教学搞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能否把培养思维能力即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出发点。”

基于上述梳理,我们有理由认为,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本文系语文报社2022年度编辑出版奖获奖作品)

作者:余党绪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