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42万亩“盐源苹果” “甜”了10万百姓心

四川经济日报

|

2022-11-03 09:52:26

 一颗苹果的能量能有多大?盐源以64年的奋斗历程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答案。

盐源,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南部,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距今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曾以产盐而得名,因出土青铜器而闻名,凭借“南丝绸之路”而兴盛。而今,盐源又因苹果走向世界。

苹果节(张元华 摄)

在苹果市场“百花齐放”的当下,盐源异军突起,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成为南方苹果的代表。

盐源苹果,以果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果大、色鲜、味美、无污染、上市早闻名,以实力出圈。

自1958年引种落地以来,盐源县苦心耕耘,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川滇交界处“闪闪发光”的明珠。

现在的盐源苹果已成为全县首位产业,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带动苹果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盐源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盐源苹果丰收(李万秀 摄)

“苹果产业在盐源发展到今天,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成果喜人。苹果是盐源人的希望之果、幸福之果。”盐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厚屺表示,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折射了凉山州建州70年来的历史性巨变。

10月27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凉山州盐源县,实地探寻了“盐源苹果”是如何“甜”了盐源十万百姓之心的。

盐源苹果熟了(曾成绪 摄)

盐源苹果的“红”

个头小巧,果形不规整,表皮粗糙伴有被阳光灼伤的痕迹——盐源苹果有“高原红”,是它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而成就盐源苹果的,也正是它的“高原红”。“高原红”的背后,藏着一个“励志”的成长故事。

丰收的喜悦(周国洪 摄)

从西昌出发,翻过磨盘山和小高山两座大山,历经100多公里便抵达“盐源苹果”的出产地。

这里,离城市很远,是高山环抱的断陷盆地,树木葱莽,云雾流宕;

这里,离太阳很近,海拔在2300—2800米之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多,雨量适中,是果实糖分积淀的绝佳条件;

这里,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果园灌溉水主要来自雨水和高山溪水;

这里——盐源,其生态环境兼具中国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生区的综合优势,是我国高原苹果最佳生态区。

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嘉宾被红扑扑的苹果吸引(四川经济网记者 乔薇 摄)

而盐源苹果的种植方式,更是接近原生态,不打蜡、不套袋、不催熟、不染色,常年受自然的打磨,历经风吹日晒。

盐源这方山水,造就了盐源苹果着色好、糖度高、果肉脆、风味香浓、耐贮存等特质,助力了盐源苹果多次在全国评鉴会上摘金夺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原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等30余项殊荣。

金秋十月又一年,绿水青山苹果红。眼下正是盐源苹果丰收的季节。

翻过一座座山头,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来到盐源县兴隆镇的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只见漫山遍野的苹果林,一眼望不到尽头。

走进苹果林里,一棵棵高约三米左右的苹果树像一个个年轻挺拔的士兵整齐有序地排列开来,火红的苹果在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相衬,犹如一颗颗亮闪闪的宝石挤攘在枝头,极为诱人。微风拂过,香甜满园。林间,运输苹果的机械车在苹果林间来回穿梭,一群群农民正手提篮子,欢声笑语,忙着采摘。

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总编辑、新闻研究所所长赵国华到果园的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拍下这喜人的场景,并爱不释手地托起两个苹果观其形、闻其香。他说:“这和我们烟台的苹果不同,都说盐源苹果是‘高原红’苹果,我看就美得很嘛,在天然状态下成长,历经高原风沙与日晒的洗礼,具有独特的高原红和阳光的味道。”

盐源苹果的“甜”

“盐源苹果”,又叫“糖心”苹果。它其貌不扬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甘甜香脆的“心”。

切开盐源苹果,绝大部分苹果自带一圈大大的“胎记”——糖心,这是高原苹果才有的高糖度特征。

吃在嘴里,采风活动嘉宾都说:“九分甜,一分酸,甜而不腻,嘎嘣脆。”

在采风期间,嘉宾们遇上正来此收购盐源苹果的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贺军也说:“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它苹果好吃,从2015年开始,我便‘锁定’盐源苹果,8月盐源苹果一上市就会来,住上3个多月,选购苹果200吨左右回浙江卖。”

在采风活动嘉宾看来,盐源苹果“甜”的不止是吃苹果的人,还有种苹果的人。

在盐源县龙塘镇下海村,嘉宾们见证了苹果产业带给村民童文芬的“甜”。

一座独家小院的门口贴着大红的门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走进院子,花团锦簇,桂花飘香,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

“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的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它种养殖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100万元。”童文芬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墙房,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后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开始种苹果,使家里人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放眼盐源,苹果的甜,不止“甜”了果农童文芬一家。

据了解,盐源苹果历时六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

目前,盐源县已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的核心产区,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202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

其中,盐源苹果种植带动农户19860户户均增收110775元,脱困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带动1488户脱困户户均增收21505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用工带动了全县苹果主产区周边和移民村脱困人口致富,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

42万亩“盐源苹果”,“甜”了十万心。从脱贫到致富,苹果产业已成为盐源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采风嘉宾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表示:“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了这片果园,透过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触摸到整个凉山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的脉搏,从盐源苹果的‘红’,看到凉山人民生活的‘甜’。盐源的苹果走了有多远,我们就能感受到凉山整个变化有多大!”

盐源苹果,成为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

盐源苹果的“新”

小苹果,大产业。盐源苹果这份“甜头”不是平白无故掉下来的。

这份“甜”源于一个人的初心。

时间拉回到1958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杨月华被分配到盐源县农场当技术员,她希望在水果种植上搞出点名堂。

在公路未通的年代,她托人耗时7天,从西昌引进苹果苗100株,用马驮运到盐源县,将成活的15株精心呵护,从此这个出产食盐的千年盐城开启了流光溢彩的现代产业辉煌之路。

这份“甜”源于一代又一代盐源干部的执着。

盐源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曹正林 摄)

在盐源历届领导干部的推动下,苹果作为外来产业开始在润盐大地崭露头角。

1958年苹果引种即获得成功,1964年开始零星种植,1974年开始发展,到80年代后期掀起热潮……

这份“甜”也源于盐源县当政者推动下苹果产业的万象更“新”。

“新”在时代梦想。在中国农业新时代思想的指导下,盐源响亮提出,力争2025年末,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将盐源苹果纳入国家苹果体系建设强县之列。

“新”在“新优品种”引领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发展比北方更具优势的早中熟品种,确保每个乡有2-3个主栽品种,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升级换代。

“新”在技术支撑。采用老龄低效果园重茬更新与新旧模式转化技术、苹果园省力化栽培技术、现代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等4种技术模式,建好县域内的4个乡镇为主建示范区,以及在苹果主产乡镇,每个乡镇各建5个示范点。

“新”在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兴果 品牌强果 乡村振兴”,现代苹果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为切入点,围绕苹果全产业链,建设盐源苹果产业科创中心,研发培育苹果高新技术产业。

“新”在整合资源。整合中央、省、州、县项目资金全力打造,促进“一二三产整合发展”,使盐源现代苹果产业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区、西南苹果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三产融合的先行者,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新”在销售模式。建立电子商务公共中心,2021年通过电商销售的盐源苹果占总量的50%,电商拉动盐源苹果价格每斤提高0.4元。盐源电商交易额从2015年的0.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5亿元。

新气象带来新作为,这次采风活动一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盐源苹果产业。

在盐源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苹果园里,采风嘉宾们看到盐源最新一代的苹果种植模式:成方连片的果园里,树高3米左右,比传统苹果树矮很多,方便采摘;株距1米,行距4米,方便机械操作;顶上还有防冰雹的白色纱网。

盐源县苹果研究所所长余秋林介绍说,目前在核心区已建成苹果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8500亩,“这个种植模式,采光好,商品果率高,除草、打药都是半机械化。以前1个人只能管30亩,现在三四个人可以管几千亩,品质和效率大大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在盐源县相关领导及商务经济和外事局的全力推动下,盐源县龙塘镇十五股村李昌林苹果种植家庭农场的一箱箱苹果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这意味着盐源苹果真正实现了攀西地区首次自营出口,从产地直接登上了国际市场,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了新的征程。

李昌林表示:“今年800多万斤出口越南,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余元,相比在国内多卖200万元到300万元,为农户每斤苹果增值2角到5角。政府给了我们果农坚持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

如今,盐源苹果正如引种人杨月华寄望的那样,像火种一样在润盐大地上燃烧起来,越烧越旺。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胡智  陈国盼)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